聖彼得大教堂(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eter)
聖彼得大教堂(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eter)
坐落在梵蒂岡(Vatican)城内的聖彼得大教堂(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eter)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可容納6萬人同時做祈禱;它也是羅馬四座特級聖殿之一, 其它三座分別是最古老的聖約翰拉特簡大教堂(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大聖母堂(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 /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和 城外聖保羅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最早的聖彼得大教堂是由改信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殉道的地方重修墓穴,於西元333年建造了一座長方形大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建築,稱為 老聖彼得大教堂。
1506年天主教教皇朱利奧二世(Giulio II)因為打算把梵蒂岡建造成教會的大本營,決定重建聖彼得教堂,前後陸續有好幾位大師接力,總計蓋了 120年,直到1626年11月18日宣告落 成,即今日所見之聖彼得大教堂,改建後的教堂呈現希臘十字架結構,具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自1870年以來,主要的宗教活動均在此舉行,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董,建築總面積2. 3萬平方米,最多可容納6萬人,直至目前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
今天的行程是梵蒂岡(Vatican)城内的聖彼得大教堂、梵諦岡博物館 、聖天使堡,交通工具搭地鐵A線到Ottaviano站,出站後直走Via Ottaviano,右手邊就會看到城牆,沒錯!城牆內就是「梵蒂岡國」,過了城門就進到聖彼得廣場!
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聖伯多祿大教堂) 費用:教堂 - 免費 、登頂 - 自己爬551階€5,搭電梯€7
避開人潮技巧:大教堂開門時就去參觀,人潮最少!參觀完後再往梵蒂岡博物館去逛,也剛好避開博物館開館前的排隊人潮! 貼心小提醒:1. 聖彼得大教堂是神聖的殿堂,不能穿無袖上衣、短褲、短裙進去唷! 2. 登頂入口在面對大教堂最右手邊
主體建築正面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柯林斯式(Corinthian):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台,位於中央的陽台就是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上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歷任新當選的教宗也都會在此陽台上第一次公問露面,接受群眾的歡呼與掌聲,正面上方有耶穌基督及使徒的離像。廣場上面向教堂左手邊的雕像是聖彼得San Pietro,右手握著耶稣給他通向天國的2支金銀鑰匙,左手拿著一卷那稣給他的聖召。
教堂頂部左右各有一個18世紀的大圓鐘,面對教堂左邊的鐘上標示著羅馬當地的時間,右邊的鐘只有一根指針,那是廷續法國大革命之前所用的計時方式,標示的是格林威治時間: 教堂前方左右各有一座雕像,面向教堂右方的是聖保羅San Paolo,他的左手持劍、右手披卷,聖保羅不屬於耶穌的12門徒,卻因耶穌的感召到處宣揚基督教義,最後在羅馬殉教,因為他是被劊子手以長劍斬首,所以右手持長劍作為其代表像徵,而左手持經文代表他到處宣道。
位於教堂前的,當然就是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了,這是由建築四河噴泉的巴洛克藝術大師Bernini貝尼尼所設計,這個橢圓形的巨大廣場,長340公尺,寬240公尺,兩邊是由4列共計284根多立克柱式的圓柱和88根方柱組成的柱廊,朝向廣場的廊頂上,立有140尊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
在Roma幾乎至要的廣場中都豎立著方尖碑......... 方尖碑是由羅馬皇帝卡利戈拉(Gaius Caligula)從埃及帶回,放在尼祿皇帝設置的競技場中,當做馬車競賽時的折返點,後來部分競技場改為聖彼得大教堂後,也將方尖碑移至聖彼得廣場中心位置,做為聖彼得殉教的見證。
尖碑兩邊各有一座高達14公尺的噴水池,象徽著耶穌賜給信徒的生命之水,右邊那一個是由馬德話(C.Maderno)於1607年所設計的,費時七年完工,而在左邊則是甴Bernini於1675年仿製的,以符合左右對稱的美感。
噴水池
進來的人群超多的
先逛教堂還是先爬屋頂都會讓人猶豫了一下,怎麼決定比較好....爬屋頂先!因為爬屋頂的人比較少先去,參觀教堂是免費的,登頂 7€=電梯+樓梯 (320階)/登頂 5€=爬樓梯(551階)今天打算輕鬆點 選擇7歐的才不會累死人。出電梯後要從一個小門連去再小走小爬一段,從另一個門鑽出,進到圓頂裡... 哇!! !超壯觀的,但那快2人高的鐵絲網有夠礙眼的,怎麼拍都躲不掉....
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央穹頂(Cupola)同鼓狀柱牆支撐,被分成16等份,每一等分都劃一些人物圖像,它是世界第三大内直徑建築,穹項(136. 57公尺),穹頂内層直徑(41.47公尺僅次於弗羅倫的聖母百花大教堂Florence Cathedral 八角形圚頂(43. 7公尺)和羅馬的萬神段Pantheon的圓形穹頂(43. 3公尺)
爬了320階陀螺旋狀的樓梯頭不暈也奇怪,老婆登頂後有些想吐真是折磨啊! 登頂後看到這麼雄偉的景象一切的努力登頂都是值得的。
大教堂主堂長約187米,寬58米,主堂内可容納25, 000人(全教堂可容納60, 000人)。主堂兩側各有6根石柱,將主堂分為三條通道,中間通道最寬,有25公尺:主堂中間的通道被圍起來, 在地板上刻著世界上主要敎堂的長度數據,其中聖彼得教堂的186.36公尺長度是勇冠群雄。
聖殤像(Pieta)
這是1499年米開朗基羅24歲時完成的大理石雕像,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和被埋葬之間那一時刻的情景,這座雕像有許多突破以往作品之處:第一特點是聖母與耶穌兩人的姿勢,照理說一位女子抱著成年男子很容易岀現男子的身體搖搖欲墜不安定的感覺,但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殤雕塑聖母穿著寬鬆的袍子,雙膝分開端坐著支撐著受難耶穌無力的遺體,如金字塔般的結構給人非常穩定的感覺。第二個特點是過去的聖殤都強調耶穌所遭受的羞辱與虐待,聖母則是哀痛欲絕,這座聖殤耶穌自然的躺靠在聖母懷中表情很安詳,聖母瑪利亞垂首凝視的姿態,在靜默中呈現出深沈的憂傷,唯一流露出是無力的情感,向上微微攤開的左手,仿弗已經無法承受那極致的悲慟…兩個人物形成完美和諧的一體,表現出深刻而雋永的内涵,並散發出一股偉大又深沉的悲傷,極為穩重、莊嚴堪稱是無與倫比的傑作。第三點是聖母應是哀傷老婦人的形象,但這雕像瑪麗亞看起來太年輕了,米開朗基羅的解釋是:「貞潔的女子要比其他女子保有年輕的容顏,何況她是聖母童貞女的身份」。在聖母瑪麗亞雖像的上方有一座十字架,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上寫著(INRI),意義就是Iesus Nazarenus Rex Iudeorum (以色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
因這聖殤像雕刻地實在太傳神了,以至於沒人相信這是出自於一個年僅20出頭歲小伙子之手,於是盛怒之下的米開朗基羅在聖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下了 【MICHAEL. AXGELUS. BONAROTUS. FLOREXT. FACIEBAT”(羅倫斯的米開朗基羅-伯纳洛蒂雕塑的)。事後米開朗基羅對這次的行為深感懊悔,從此不在作品上刻名,聖殤像也就成為米開朗基羅唯一一 件有刻名子的作品。
ps. 可能很多人來聖彼得大教堂沒有看到這鎮寶雕像,它放在入口的右邊不是很起眼的地方,如果沒有事先做功課想要特別來看是很容易被忽略掉的。
聖體傘/青銅華蓋(Baldacchino)
敎宗烏爾巴諾八世Pope Urban VIII委託貝尼尼所設計,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鑄造型,聖禮傘重達370,00公斤,高29米(約有5層樓高),由四根11米高的螺旋形銅柱支撐,四根柱子上妝點著金色撖攬枝和桂樹枝葉。聖體傘頂端四角各有一位天使守護,頂簷四周垂掛著金葉,簾幕上刻有三隻蜜蜂的紋飾(教宗烏爾巴諾來自巴貝里尼家的家徽)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明燈,而華蓋下方是聖彼得大教堂的主祭壇,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 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撤,祭壇正面對著的是聖彼得的陵墓,要下去參觀需提前幾個月預約,許多天主教徒將此行視為羅馬朝聖之旅。
ps.據說敎宗烏爾巴諾八世下令拆除萬神殿的青銅鑄板.將之融鑄之後來建造這個青銅華蓋。
聖彼得寶座(Cathedra Petri or "throne of St. Peter’)
傳說原本的木座是聖彼得的御座,但經考證,實際上它是12世紀贈送給當時教皇的禮物。由於木座年代太久開始迅速惡化,不適合再使用,敎皇亞歷山大七世決定委託貝尼尼設計,將它鑄進鍍金的青銅寶座之中供奉起來,1657〜1666年完成。這一件鍍金青銅寶座被四個分別代表羅馬天主教和希臘正教的離像托著,象徵基督教的統一。椅背上有二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寶座上方光芒四射的榮耀龕, 12條射出的光線象徵著十二門徒,太陽是一塊圓形的透光“玻璃”(其實是用磨得很薄的雪花石制成),玻璃上鑲嵌有象征著一只象征聖神的白鴿。在金碧琿煌的"陽光"照射下,展翅的白鴿正朝著前飛來 另有一說是這展翅的聖靈鴿,象徵天主。
瑞士衛兵隊(Swiss Guard)是於1506年由教宗朱利奧二世設立的,為保護天主教羅馬教廷和教宗本人的受僱傭兵組織,而事實上,瑞士衛兵隊就是梵諦岡的武裝軍事力量,1527年5月6日,在羅馬之劫中,瑞士衛兵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撤離而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陣亡。5月6日也因此被作為瑞士衛隊兵隊重要的紀念日 。
用了一上午的時間參觀了舉世聞名的聖彼得大教堂也已經過了中午,肚子非常的飢餓需要先補充點能量,下午兩點還要繼續參觀梵諦岡博物館需要稍作休息,在出城門到博物館的路上找一家義大利餐館吃Pizza。
這邊因為觀光地區所以消費一定是不便宜,出門在外也只求方便就好,其中有一點比較離譜的就是這邊的人不像在美國,餐館是提供免費的冰水,我們以為叫水可能不要錢,但是完全不是這回事,一瓶礦泉水可能要5歐元實在是有夠離譜的,吃過一次虧後將來上餐館都叫啤酒、或是葡萄酒House Wine、又好喝又便宜當學習一下這功課。
─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del Vaticano
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都來到羅馬怎能不來參觀呢?「梵諦岡博物館」在文藝復興時期曾是教宗的住所,原本只有幾個小禮拜堂、花園、藝術陳列品,在15世紀時才開始朝博物館方向去打造,直到18世紀才被視為是博物館。當初羅馬教宗雖然是宗教領袖,但卻也是藝術品收藏家,保存了從古埃及、文藝復興到現在20世紀、橫跨五千年的珍貴藝術品,館藏數十萬件,內部還有文藝復興大師 ─ 米開朗基羅 和 拉菲爾在牆上的濕壁畫,幾乎集文藝復興之大成!而Musei在義大利文中是Moseo的複數,這表示梵諦岡博物館是由多個小的博物館所組成,結構上再以走廊或階梯相連結,所以走在裡面會有種逛一個大型博物館的感覺。 「梵蒂岡博物館」的參觀,最好先預約門票 省去很多排隊的時間,當你有預約就直接到櫃台取票,就可以照著你票上的時間進入,梵諦岡博物館最好事前做功課,才不會迷路或錯過大師作品 。
松果廣場 Cortile della Pigna背後的壁龕還蓋的跟萬神殿圓頂一樣
松果是1608年從萬神殿旁的松果街移過來
編號6 Museo Pio Clementino 陳列雕刻作品為主的"庇護‧克里門博物館"
《阿波羅》(Apollo Belvedere),又譯作“貝爾維德雷的阿波羅”
《勞孔群像》Laocoon Group 是由三位來自於羅德島的雕刻家:Agesander,Athenodoros 及 Polydorus 所創造的,表現了特洛伊祭司拉奧孔與他的兒子 Antiphantes 和 Thymbraeus 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
《軀幹》(Belvedere Torso),又稱貝爾維德雷軀幹。“梵蒂岡博物館最珍貴的希臘雕塑之一(希臘原件)”
Bust of Athene, Roman mosaic
羅馬帝國有名的暴君 ─ 尼祿皇帝(Nero)的澡盆,從這紅色大理石打造的超大澡盆
掛毯室 Galleria degli Arazzi
參觀西斯汀教堂的必經之路
拉斐爾畫室 Stanze di Raffaello
拉斐爾畫室本來為教宗儒略二世(Giulio II)的私人住所,1508年才找拉斐爾設計四座大廳,直到拉斐爾過世,再由他的學生接手完成。拉斐爾畫風色彩鮮明,多用大量的黃色、紅色、灰白,讓畫作有種溫暖的感覺,並以透視法借助物體大小、遠近呈現立體空間感,現場看他的平面畫作幾乎有種立體的錯覺,而看著拱型天花板卻會有種像躺在地上看的感覺。
拉斐爾最有名的作品《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以古典建築大廳做背景,圖中央橘色者為柏拉圖、右邊藍色者為其學生亞里斯多德、左邊綠色衣服者為蘇格拉底,中央前方倚著階梯石製扶手著紫衣穿靴者則為米開朗基羅,右下角戴黑色貝雷帽的則是拉斐爾自己,藉由不同時期的哲學家齊聚一堂凸顯拉斐爾對於文藝復興時期宗教與哲學的理想。色彩柔和、構圖鮮明的拉斐爾《雅典學院》、米開朗基羅《創世紀》和位在米蘭的達文西《最後的晚餐》被後人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盛世之經典作品!
君士坦丁大帝帶領基督徒大戰異教徒的場景
《聖禮的辯論》(Disputa del Santo Sacramento)
《雅典學院》 梵蒂岡博物館門票上的圖案就取自這裡
天花板
The Fire in the Borgo 博爾戈火災
最後讓大家繞著旋轉樓梯走出這藝術殿堂
聖天使堡 Castel Sant'Angelo
興建於西元139年,這城堡說穿了就是一個「大墳塚」,是哈德良皇帝為自己及其家族所設的長眠之處,不少後來的皇帝和他妻小都安葬於此,只希望能求一個長眠之處。沒想到世代更迭、外敵入侵,在西元410年的羅馬大劫中,這些皇帝骨灰、遺骸遭到丟棄,整座大墳塚幾乎如同廢墟般。後來才成為城堡、監獄,甚至做為教皇官邸,直到現在才成為博物館,幾乎已經失去原來樣貌,只剩故事讓後人懷念......